【本网讯】在学校科研处的指导下,由机关总支、创客学院、现代教育与培训学院和文创学院等联合申报的校地协同创新研究项目(基于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校地协同创新研究,编号:KY2019025)近日通过校级评审并获得科研立项建设。
本科研项目根据国家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产教融合指导意见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应用技术型高校建设总体目标和“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办学主线,以优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为导向,依托于合川陶行知先生纪念馆(行知党支部)的“行知思想教育”研究引领作用,主要研究方向聚焦于校地协同推进“师范教育、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智能制造”等方面融合发展,积极研究和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同时,本科研项目属于多部门协同申报,研究过程中更容易激发各部门形成交叉研究理论思想,同时还将与合川区地方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形成协同创新,具有很强的科研应用价值。
陶行知先生纪念馆馆长为重庆高校首个“行知党支部”授牌
重庆市合川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培训基地在我校成立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冉久飞同志参观行知思想教育校园展
为使科研课题取得应用价值,具体将在以下方面推进研究工作:一是,校地协同深化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强化与合川陶行知先生纪念馆的校地共建关系,充分发挥“行知党支部”“陶研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对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教育理论对照现实社会中的创新创业、产教融合、校地融合发展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为校地协同创新研究工作提供全面的思想理论保障,形成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思想。二是,校地协同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加强与合川区教委、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联系,以校地共建“合川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培训基地”为平台,依托“教师资格国考班”、“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实验班”和“师范教育试验区”,校地双方组建联合研究小组,推动校地协作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实训+人才就业”一体化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体系,为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研究保障。三是,校地协同推进地方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研究。发挥高校学科专业科研优势和利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平台,积极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研究工作,与合川人社局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研究指导工作,重点聚焦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智能制造”等方面培育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典型代表。积极与合川科技局联合开展“数字经济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研究和探索构建“环合川高职教城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合川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贡献高校科技创新与研究智慧,校地协同创新推动校地双方高质量发展。(创客学院课题组 供稿)
【配套研究论文】
基于行知教育思想引领下的校地协同创新研究
——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结合新时代高等教育应用转型发展新要求,通过对行知教育思想应用研究价值分析,分析和梳理出了在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和地方应用型高校建设等方面存在的校地融合问题,以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为例,结合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和“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办学主线,以优势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为导向,依托行知党支部和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思想与校地协同创新进行有机的结合,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效。
关键词:行知教育思想;校地协同;创新
【研究项目: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科研项目(编号:KY2019025);重庆市合川区科技拔尖人才团队研究项目】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分析
1.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应用型办学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在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七个战略中每一个战略都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强国必先强教,高等教育已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高等教育的定位进一步明确。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最根本的发展逻辑,也是我国高校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确立了“内涵发展、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形成特色”的办学主线。学校以转型发展为目标,以应用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方产业和企业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产教协同、校企共同育人模式研究,增强学生就业创业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
2.行知教育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研究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办学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合川区,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就位于合川育才学校旧址,纪念与陈列并举,教育与旅游相结合,是广大教育办学的重要研学和研修基地。2015年,学校机关党支部与陶行知先生纪念馆共建重庆首个“行知党支部”,陶行知先生生前在合川培养的学生杨兴莲老人为党支部授牌。陶行知先生当年在合川创办的育才学校是南方局在抗战时期对教育界、文化界进行统战工作的重要场所。育才学校的办学理念是陶行知提出的著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行知教育思想的主要实践场所。首先,他对杜威关于“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作了深刻的理解和阐释,并分析出它对中国教育的利与弊;其次,他把经过独立思考之后的杜威教育理论,应用到中国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先后成功地创办了既区别于传统教育又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合川)育才学校等不同类型的实验学校;最后,他从亲身的教育实践中,对杜威的教育理论进行反思,同时对中国教育实践的经验进行总结,并由此建构了一种新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既是对杜威教育理论有条件的继承,又是对杜威教育理论创造性的发展。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中国研究所前所长、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指出,“陶行知教育思想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随着我国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更多研究者加大了对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创造教育思想”的研究,这对于当代我国高等教育走“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应用型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通过“行知党支部”为示范引领,通过学校合川科技拔尖人才创新团队对行知教育思想与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和校地共建等现实工作的有效研究,进一步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应用创新,对校地协同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校地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不强
近年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毕业生创业就业、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学科专业申报和建设缺乏一定的社会需求导向性,以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对滞后,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力度不够。校企和校地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还存在一定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脱离社会实践,还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产教融合尚未形成通畅发展路径
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为加快发展壮大现代产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同时,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本科高校融入经济转型升级角色较单一,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尚未完善。校企和校地双方在融合方面互渗性不强,高校在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结构调整滞后,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乏力,企业在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不强。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构建以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尚不通畅。
3.地方高校应用型办学水平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地方高校加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建设步伐还需加快进程。
三、校地协同创新发展与成效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著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行知教育思想实质是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共通性,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行知教育思想和习近平主席在全国教育大会时提出的“教育服务经济发展能力”、“教育参与产学研协同能力”、“教育推进创新驱动发展能力”精神一脉相承。
1.“生活即教育”思想引领校地协同创新创业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考。生活教育是研究人的生存、生活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研究如何开发的创造力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源泉和基础。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内容,旨在培养一种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真善美”的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创业就业需求紧密对接,充分发挥高校学科专业科研优势和利用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基地等科技创新资源平台,积极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融合研究工作,与合川人社局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创新创业研究指导工作。
学校通过大力实施校地协同创新创业工作,已经为当地成功孵化出了“花之恋”玫瑰文旅园、“山城农二代”扶贫电商和“智能医疗·微创腔镜器”等一批在“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智能制造”方面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代表,分别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桂冠,这对推动校地创新创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社会即学校”思想引领校地产教融合发展
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目前,国内大力推进实施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其主要研究实施路径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转型发展目标是以应用型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以服务地区产业和企业为导向,加强产教融合,不断创新产教协同、校企共同育人模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应用技术型高校应以特色专业群为基础培育特色学科,侧重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发,重点加强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等应用型科研基地和政策咨询机构建设,搭建解决生产、生活的技术革新和社会管理服务平台。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与合川区委组织部(区委人才办)、合川团委、合川区工业园区管委会共同签署了校地共建与产教融合协议。各方在学科专业共建、实习就业和产教融合等方面展开深入对接与合作。学校积极与合川科技局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研究和探索构建“环合川高职教城创新创业生态圈”,为合川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贡献高校科技创新与研究智慧,校地协同创新推动校地双方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合川区依托我校微企指导站已累计培养发展微型企业9560 户,有效带动就业68032 人,发放财政补助资金1.168 亿元,税收奖励477.88 万元,发放后续扶持微企173 户,金额达到588.6 万元。学校直接参与培训指导扶持4670人自主创业,带动就业1.8万人。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4.5万户,建成4个市级微企孵化园、9个市级微企特色村。校地融合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3.“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校地教师教育事业发展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础,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具体化。“教学做合一”理论以实际生活为落脚点,突出强调以“做”为中心,说明了教学相长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将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地方高校创新培养师范应用型人才必须坚持重心下沉,在地方教师教育人才需求和办学实践中探索解决基础教育改革的难题找到了突破口。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加强与重庆合川区教委、教师进修校(中小学校)联系,协同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以校地共建“合川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培训基地”为平台,依托“教师资格国考班”、“卓越小学教师人才实验班”和“师范教育试验区”,校地双方组建联合研究小组,推动校地协作开展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工作,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实训+人才就业”一体化教师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体系,为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供可靠的科学研究保障,助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学校已经与合川区教育委员会、南津街教育管理中心等10所卓越教师培养基地中小学组建“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实验区”,获得重庆市教委以重庆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立项建设。校地共建了合川区南津街实验区及新华小学等10所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学校,组建了由高校、地方和中小学教师共计73人的专家创新教育团队。校地共建的“合川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培训基地”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文件精神的具体举措,校地双方充分发挥各自师范教育、培训和实习与就业资源优势,协同创新,打通师范人才培养通道,切实做优教师教育,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地方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庚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之现状》,《上海教育科研》,2002.04.15。
2、梁渝佳;杨卫:《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启示》,《现代交际》,2016.03.23。
3、刘庆根:《产教融合背景下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价值探析》,《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9.12.15。
4、马元方;谢峰;刘毅;杨雪特;傅佑全:《地方高师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内江师范学院“教学做合一”育人模式为例》,《教育研究》,2008.08.15。